学习园地
信息技术将带来教育的结构性改变
发布时间:2014-05-31作者:公共教学服务中心浏览量:
 

编者按

    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的“学习典范”。到底真正的学习关乎哪些内涵?未来的教育,该如何诱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让下一代得以适应快速的变化,随时为自己预备新的能力?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六成都还没有“被发明”。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等到他们二十五岁时,工作可能已经消失。当代社会,科技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媒体网络信息爆炸,价值多元而混乱……全世界都在寻找,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

    从2014年起,《上海教育》杂志与上海市电教馆在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和科技处的指导下,将每年联合发布《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综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它既明确描述了未来5年内可能对全球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在上海中小学校的实际应用,又将真实呈现扎根于上海学校与课堂中的智慧创造和本土实践。

    《蓝皮书》所呈现的是“技术正在促进学与教方式转变”的过程,这份报告旨在明确这场信息化变革中的关键环节,分析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总体趋势,明晰未来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方向。报告也将明确指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不同时期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因素,并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深入分析。这些技术因素将不以孤立独立的形态出现,而是在具体的教与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体现。从宏观上指明方向,从微观上经验分享,并将对未来5年内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进行全面而又细微地预测与解析。

在这样的认识起点下,翻开这本《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我们会发现,这里呈现的并非是技术,而是上海与世界一起共同寻找的新学习时代。

    技术走进学校,注入的是变革的力量。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意义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就是出于对现行教育发展的瓶颈思考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变革之路。无论哪个方面,我们都应该相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技术路线,实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真正让“人”成为教育的目的。

      关键趋势只有一条:技术将带来教育的结构性改变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推动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力量往往是靠几位名垂史册的教育大家在理论层面的建树来引领趋势的,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推动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将撼动着长久以来的学校体系,将有可能颠覆着学校原本的形态,从而带来教育最根本的结构性改变。

    核心转变一:技术与教育的相互渗透,分三步路径推动结构性改变。

    第一步:在近一两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采取自带设备BYOD的方式进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领域。终端的普及、无线互联网的改善,将通过技术连接课堂内外,链接过去与现在,联通全球的资源。并将学习分析、大数据分析渗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而根据不同的学科演化出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整个教育生态。

    第二步:人类把技术工具当成自身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会对教学的内容带来根本性的调整。例如:数学不再过分强调笔算的快速和准确性,而是转为理解数学思维,学会建模,并掌握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数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将在融合中回归一种可操作的工程学,而这种工程学的践行者不再仅仅是人,而是人机结合体。这将导致教育哲学的新一轮自我反思!

    第三步:人工智能将和脑科学结合。脑科学有助于更了解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的反应,在后期甚至能做到影响大脑中电波的刺激学习。而人工智能代表着机器逐步从自我学习,慢慢进化到与人交流,教学相长。机器将模拟人的智慧,通过与人的交流、竞技,从而使得学习者具备智慧层次的提升。

    核心转变二:技术与教育的相互渗透,呈现八大结构性特征。

    教材多媒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的表示变成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

    资源全球化:因特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可方便地享用。

   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网络学习资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任务合作化: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计算机合作的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的小组作业和计算机扮演同伴角色等形式,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环境虚拟化: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Learning Portfolio),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系统开放化:系统开放化主要体现在内容开放、结构开放、功能开放这三方面。内容开放是指能通过超链实现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无缝连接,内容空间可无限扩展扩张;结构开放是指可利用构件化技术,允许随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扩充教育系统的能力;功能开放是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能够支持按需学习,适时学习与弹性学习。

    核心转变三:技术与教育的相互渗透,通过“人的观念”和“改变关系”来重建结构。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在这过程中,必然出现两大趋向:一是在教育过程中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二是教育者本身必须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推动下顺应教育变革的“人的观念姿态”和“关系的重新建构”。

    当教育工作者真正直面所处的时代,站在学生发展的视角审视教与学所面临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就将接触到最核心的转变。正如《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所说:“技术带给教育最核心的是改变的精神。”师生之间在新的环境下开始探索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开始触及教学内容的重新聚焦与重构,开始主动发现诞生学习的新形态。这些最核心的转变,往往涉及结构的系统变化,往往需要每一个人内心经历改变的过程。

    教与学方式的改变。随着终端的普及,无线互联网的改善,学校正在从外围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转向日常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方式的探索。网络空间的建设成为了师生互动不可缺失的环境。教师们开始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范畴从课堂内延伸到更广阔的时空,并逐步探索出新的教学策略。师生们开始发掘视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担当更重要的作用,并由此创新教学的流程。而在近一两年内,越来越多的学校采取自带设备的方式进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领域。将通过技术连接课堂内外,链接过去与现在,联通全球的资源。学生们正在具备一个更广泛的学习共同体,而一线教师需要更好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种方式,并重新思索自己最核心的价值。与此同时,学习分析、大数据分析渗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而根据不同的学科演化出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改变整个教育生态。

    教学内容的重新聚焦与重构。在过去,人们不得不记住大量信息,来作出严谨的决定,正如医生必须给出准确的诊断一样。但是随着知识能够轻松地获取,人们更加依赖外部记忆帮助解决问题。例如帮助医生进行诊断的在线系统。人类把技术工具当成自身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会对教学的内容带来根本性的调整。由于我们仅将教育看作学校中发生的事情,对于什么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缺乏时代应有的反思。这种妥协而又高结构的课程将很难让学生们适应未来的发展。知识本身的记忆固然重要,但是教学内容需要更关注到学生们的高阶思维发展,更好的同理心和更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这将导致教学内容和教育哲学的新一轮自我反思。

    当然,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核心转变并非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嵌入教育系统。而需要整个教育系统中人的改变,需要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变,需要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更需要系统结构的深层重构。教育是在平等与自由之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心与心的相互交流,是一颗树摇动另一个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只有当我们不脱离教育的本原,核心的转变才会发生。

(中国教育报联合上海教育杂志等15家微信公众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