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赴川大进行智慧教学环境建设调研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8-11-01作者:浏览量:

20181017-18日,公共教学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再明随同学校教务部一起,赴四川大学就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

一、川大智慧教室建设概况

传统的教学空间无法自然形成人性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智慧碰撞的氛围,无法高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配合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推动“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努力建设互动式、智能化、开放型、多样性的智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空间与教育理念、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双向促进。自2012年起,学校启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分期分批对学校的510间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到目前为止,投入2亿元经费打造各类智慧教室403间,占比80%。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智慧教室:手机互动教室、多屏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教室等等,还对原本空荡、单调的教学楼公共空间重新定义,打造超过5000平方米的互动式交流空间,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讨论与思维碰撞。

据悉,四川大学投入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专项资金。智慧教学环境包括智慧教室与互动交流公共空间,它基于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集数字技术与人性化、生动温馨的物理环境于一体,旨在围绕“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营造人性化、交互性、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灵活性的教学环境,全面支持学校“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和“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的全面推进,切实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深度活力,是大学生“双创”意识、知识、能力教育与实践的优质示范平台。

  

1:四川大学智慧教室逐年投入建设资金统计表

  

年度

建设教室数

投入资金数

平均额度

备注

2012

8

212

26.5


2013

32

1091

34.1


2014

44

1602

36.4


2015

68

3825

56.3


2016

89

5821

65.4


2017

159

7549

47.5


合计

403

2亿

49.6


  

  

1:四川大学智慧教室逐年投入建设资金统计图

  

  

2:四川大学智慧教室建设类型统计图

  

  

  

1)手机互动教室

  

   

2)网络互动教室

  

3)多视窗互动教室

  

  

4)远程互动教室

  

  5)多屏研讨教室

  

  

  

6)灵活多变研讨教室

  

7)专用研讨室

  

8)互动交流空间

  

二、思考与建议

建设智慧教学环境是全面推进和启动教育信息化2.0,尤其是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性保障。我校与其他高校一样,虽然也在部署和稳步推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我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虽有思路和规划,但该项工作在整体上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度不够,建议在学校的层面上加强指导与统领,立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高度,统筹进行顶层设计,并有效推进和落实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使该项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计划性。

(二)我校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的智慧教室规模和个性化非正式学习空间(教室外部学习空间)与实际需求具有较大差距,任重而道远。由于智慧教室的建设需要牺牲30-50%不等的教室可用空间,因此在目前教室存量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开展此项工作,为此建议:由学校牵头对分布在南湖校区学院楼的闲置房屋资源进行实质性普查,并进行相对集中配置和安排,对公共教室资源进行增量补充,增量的教室按智慧教室模式投入建设。

(三)重视非正式学习空间(包括答疑室、教休室、走廊、回廊、顶部楼台等)的建设,这是目前各高校开展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以打造“处处可学”的教书育人环境。我校南湖校区博学楼的教室外部空间面积较大,2017年公共教学服务中心与总务部协同建设了部分外部学习空间,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但需要继续推进,以形成整体效应,这也是对正式学习空间资源(以授课教室和专业实验室为主)的一种补充和协调配置。为此建议: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同工作,对南湖校区博学楼的外部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达到规划的统一性、布局的协调性、空间的差异性,并力求将矿大的校园文化植入设计中,力求使外部学习空间的建设达到简洁大方、积极向上、弘扬大学精神。

(四)在解决了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后,经费的可持续投入就是保障实施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为此,建议学校建立相配套的经费可持续性投入保障机制,避免出现和改变“年年申报、年年变”这种无章可循的经费审核机制,有效、有序推进整体计划的分步实施。

(五)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归根结底在于有效保障和推动学校教改工作的实质性开展,真正将信息技术、智慧教学环境融入到教学应用中,达到“以用促建,建用并举”的目的。为此,建议在学校教务部的指导和推动下,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现代教育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并建立基于智慧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应用机制,包括人员安排、经费资助、课题申报、引导激励等,并使之制度化和常态化。

  

公共教学服务中心

二○一八年十月三十日